黑政办发〔2011〕61号

开云手机官网入口·(中国)官方网站办公室关于印发开云手机官网入口·(中国)官方网站气象灾害防御规划的通知

 索 引 号  HSXRMZFBGS/2020-00452  发布机构  开云手机官网入口·(中国)官方网站办公室  公开日期  2011-09-20
 文  号  黑政办发〔2011〕61号  主题分类  其他  失效日期 
 体裁分类   服务对象 
 公开范围  公开  主 题 词 
 著录日期  2011-09-20  生效日期 

各乡镇人民政府,县政府有关部门及直属事业单位:

    经县政府同意,现将《开云手机官网入口·(中国)官方网站气象灾害防御规划》印发给你们,请认真遵照执行。

 

 

 

 

        二○一一年九月二十日

 

 

开云手机官网入口·(中国)官方网站气象灾害防御规划

 

    我县干旱、雷电、暴雨、大风、冰雹、大雾、高温、暴雪、低温、寒潮等时有发生,常常造成严重的气象灾害。据统计,气象灾害占我县自然灾害的90%以上,对全县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经济建设、农业生产、水资源、生态环境和公共卫生安全等影响严重。每年因气象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占当年GDP的1%—3%。特别是近年来极端天气频发,气象灾害增多,对全县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命财产构成严重威胁。为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结合我县实际,特制定本规划。

    一、总则

    (一)规划的目的和意义

    气象灾害防御规划,是气象灾害防御工程性和非工程性设施建设及城乡规划、重点项目建设的重要依据,也是全社会防灾减灾的科学指南。为了进一步强化防灾减灾和应对气候变化能力,推进我县气象灾害防御体系建设,加强气象灾害的科学预测和预防,最大限度地减少和避免人民生命财产损失,根据《国家气象灾害防御规划》指导意见,编制《开云手机官网入口·(中国)官方网站气象灾害防御规划》,对构建和谐黑山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深远意义。

    (二)编制依据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洪法》、《地质灾害防治条例》、《人工影响天气管理条例》、《国务院关于加快气象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气象灾害防御工作的意见》、《气象灾害防御条例》和《辽宁省气象条例》等法律法规,编制《开云手机官网入口·(中国)官方网站气象灾害防御规划》(以下简称《规划》)。

    (三)适用范围与期限

    规划适用范围:本《规划》是我县气象灾害防御工作的指导性文件,适用于黑山区域内。

    规划期限:规划期为2010—2020年,规划基准年为2010年。

    (四)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确保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最大限度减少经济损失,保障社会稳定为主要目的;以防御突发性气象灾害为重点,着力加强灾害监测预警、防灾减灾、应急处置工作,建立健全“政府领导、气象部门组织实施、相关部门协作配合、全社会参与”的气象防灾减灾体系;以促进我县经济和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为宗旨,充分发挥政府各部门、基层组织、各企事业单位在防灾减灾中的作用。

    (五)基本原则

    1.坚持以人为本原则。在气象灾害防御中,把保护人民的生命财产放在首位,完善紧急救助机制,最大限度地降低气象灾害对人民生命财产造成的损失。改善人民生存环境,加强气象灾害防御知识普及教育,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

    2.坚持预防为主原则。气象灾害防御立足于预防为主,防、抗、救相结合,非工程性措施与工程性措施相结合。大力开展防灾减灾工作,集中有限资金,加强重点防灾减灾工程建设,着重减轻影响较大的气象灾害,并探索减轻气象次生灾害的有效途径,从而实行配套综合治理,发挥各种防灾减灾工程的整体效益。

    3.坚持统筹兼顾突出重点原则。气象灾害防御要实行“统一规划,突出重点,分步实施,整体推进”的原则。采取因地制宜的防御措施,按轻重缓急推进区域防御,逐步完善防灾减灾体系。集中资金,合理配置各种减灾资源,减灾与兴利并举,优先安排气象灾害防御基础性工程,加强重大气象灾害易发区的综合治理,做到近期与长期结合、局部与整体兼顾。

    4.坚持依法科学防灾原则。气象灾害的防御要遵循国家和辽宁省有关法律、法规及规划,并依托科技进步与创新,加强防灾减灾的基础和应用科学研究,提高科技减灾水平。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以及工程建设应当科学合理避灾,气象灾害防御工程的标准应当进行科学的论证,防灾救灾方案和措施应当科学有效。

    (六)目标与任务

    1.目标

    (1)总体目标。加强气象灾害防御监测预警体系建设,建成结构完善、功能先进、软硬结合、以防为主和政府领导、部门协作、配合有力、保障到位的气象防灾减灾体系,提高全社会防御气象灾害的能力。到2020年,气象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占GDP的比例减少30%,人员伤亡减少50%;工农业经济开发以及人类活动控制在气象资源的承载力之内,城乡人居气象环境总体优良;气象灾害应急准备工作认证达标单位占应申报单位的60%以上。

    (2)近期目标(2011—2015年)。初步建成气象灾害重点防御区非工程性措施与工程性措施相结合的综合气象防灾减灾体系。加强气象灾害综合监测预警网络建设;加强全县气象信息接收设施建设,信息覆盖率达95%;完成4个气象灾害防御示范村标准化建设;加强气象条件所引发的交通安全、疾病流行、森林火灾等公共安全工作。

    (3)远期目标(2015—2020年)。按照开云手机官网入口·(中国)官方网站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任务和要求,加速气象防灾减灾工程和非工程体系的建设。建成气象多灾种预报预警系统,加大气象灾害易发区域的工程治理力度,实施重点水利工程;按照城市规划要求,城镇防洪标准根据发展规模及重要性确定,影响城区河流城区段为20年一遇标准建设,其他河渠为20年一遇。完善县域内各条河流的堤防工程建设,治理险工险段,提高防洪标准,保障城镇、村庄、农田、重大基础设施的安全。对河道要进行清淤、清障,确保汛期水流能顺利通过。各类防汛防旱、城市防洪、交通防灾等工程性建设基本适应我县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发展的要求,进一步推动我县气象防灾减灾事业的全面发展。

    2.主要任务

    (1)推进气象灾害防御应急体系建设。以建立全社会气象灾害防御体系为目标,逐步形成防御气象灾害的分级响应、属地管理的纵向组织指挥体系和信息共享、分工协作的横向部门协作体系。完善《开云手机官网入口·(中国)官方网站气象灾害应急预案》,建立或完善《防洪防旱应急预案》、《冰雪灾害应急预案》、《雷电灾害应急预案》等各灾类专项预案。进一步细化各部门和乡镇、风险区各灾种专项气象灾害应急预案,组织开展经常性的预案演练。

    (2)完善气象灾害监测预警平台建设。按照气象防灾减灾的要求,建立“统一业务、统一服务、统一管理”的气象灾害监测预警平台,形成综合观测、数据传输和处理、预报预警、信息发布为一体的气象业务系统,不断提高气象灾害精细化预报预警能力。气象灾害监测预警信息服务受众面达95%以上。

    (3)提高暴雨洪涝防御能力建设。针对可能发生的暴雨洪涝灾害,制定防御方案,为各级防汛机构实施指挥决策和防洪调度、抢险救灾提供依据。建立各部门协同作战机制,做到防御标准内暴雨洪涝不出险不失事,确保102国道、沈山、大郑铁路等重要交通干线的安全;遇超标准洪水,通过科学调度和全力抢险,确保重要水利河段工程的安全,避免人员伤亡,减少经济损失。

    (4)完善城镇和区域防洪排涝设施。与现有城市规划相配套,进一步加强重点城镇防洪工程建设,不断完善中心城区20年一遇防洪标准,要对城区的庞家河等河流进行综合治理,按防洪标准修建堤防,要对河流进行清淤、清障,使河道有足够过水断面,保证汛期洪峰能顺利通过。建设地面标高达到有关防洪排涝要求,避免城区内水涝成灾。

    二、气象灾害防御现状

    (一)防御工程现状

    开云手机官网入口·(中国)官方网站境内河流属羊肠河、东沙河、绕阳河三大水系。

    羊肠河黑山段发源于阜新县国华乡二道岭子南沟,海拔580米,流域面积624平方公里,河长98公里,平均比降60/00,本县境内河长50公里,流域面积368平方公里。

    东沙河发源于阜新县查哈尔山南麓,海拔479.7米,流域面积2040平方公里,河长149公里,平均坡降30/00,在县内河长70公里,面积844平方公里。1958年在该河西支流修建龙湾水库,控制面积318平方公里,在东支流修建友邻水库,控制面积405平方公里;

    绕阳河发源于阜新县查哈尔山北坡,海拔592.1米,河长290公里,流域面积10438平方公里,县内长52.5公里,流域面积1046.77平方公里,平均比降20/00。

    其他还有靠山河、八宝海河、金沙河、王庄河、庞家河、八道河、白厂门河、小柳河等十余条小河,均属绕阳河、东沙河和羊肠河的支流。

    (二)非工程减灾能力现状

    近年来,我县气象现代化建设水平明显提高。目前已能接收到中国国家气象中心、沈阳区域气象中心、日本气象厅及欧洲气象中心发布的高空及地面的实况和预报资料,能收到我国发射的风云Ⅱ号卫星定时发回的卫星资料。建有6个四要素气象自动站,启动了“农村气象防灾减灾”、气象短信预警平台等,建立了15个农村气象预警电子屏,基本实现气象预报预警信息的快速发布,但预警信息覆盖率仍然不高。

    (三)存在问题

    现有的气象灾害监测预警平台还不够完善,各部门信息尚未做到实时共享,突发气象灾害和次生灾害预警能力较低。预警信息发布尚未做到全天候、无缝隙和全覆盖。

    对照经济社会发展要求,防灾减灾工程体系标准不高,对重大气象灾害的防御能力仍显不足。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一些建筑活动对防灾减灾工程或防灾体系造成了影响和破坏,致使防灾减灾工程难以充分发挥效用,部分堤坝、排涝泵站等工程存在不同程度的老化,防御重大洪涝的能力较为薄弱。

    基层和公众气象灾害主动防御能力不足、应急能力弱,社会减灾意识不强,防灾减灾法规不健全,缺乏科学的气象灾害防御指南,气象灾害防御知识培训不够普及,防灾减灾综合能力薄弱,全社会气象防灾减灾体系有待进一步完善。

    三、气象灾害风险区划研究成果

    气象灾害风险区划是气象灾害防御规划的依据,是构建防灾减灾体系的基础。通过对我县气象灾害风险区划研究,进一步查清我县气象灾害的分布、发生规律。
   (一)干旱。我县属中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降水相对集中,5到9月降水量占全年降水量的85%,降水时空和地理分布不均,阶段性干旱时常发生,尤其是春季十年九旱,对我县农业生产造成不利影响。
   (二)暴雨洪涝。我县地形复杂,全年暴雨平均日数1天,多雨年可达3-4次。由于暴雨强度大,来势猛,极易造成灾害。据统计,黑山镇、大虎山、新兴、四家子以及白厂门、芳山镇、薛屯、新立屯出现暴雨几率较高,暴雨洪涝风险度较高。

    (三)大风灾害。我县平均大风日数14天/年,最多40天/年,根据历史灾害普查记录,我县四家子、大虎山、新兴、段家等为大风灾害高风险区。

    (四)雷电灾害。我县年平均雷暴日数29天/年,最多45天/年。根据历史灾害普查记录,每年均有雷电灾害事故发生,造成财产和人员伤亡损失,全县各地均风险度较高。

    (五)冰雹灾害。根据历史灾害普查记录,我县是冰雹多发区,每年均有发生,给发生地带来巨大损失。白厂门、八道壕、薛屯、英城子等地出现冰雹次数较多,冰雹灾害风险度较高。

    (六)高温灾害。我县日极端最高气温37.5℃,由于农村城镇化步伐加快,城镇热岛效应更加明显,我县区域均为高温高风险区。

    (七)大雾。我县年平均大雾日数大于10天,最高达到25天,102国道、沈山、大郑铁路、省道鞍羊线经过的地区均为大雾灾害高风险区。

    (八)雪灾。根据历史灾害普查记录,开云手机官网入口·(中国)官方网站历史上出现最大积雪深度达34cm,雪灾出现几率较小,但随着现代农业技术的发展,设施农业和简易房增加,一旦出现会造成很大损失。

    (九)低温冷害。开云手机官网入口·(中国)官方网站出现的极端最低气温-31.4℃,随着设施农业和养殖业、林业及果树业的发展,其危害也越来越大。

    (十)气象灾害综合风险区划。我县气象灾害影响程度在全省排名属上等。根据我县气象灾害综合风险区,干旱、雷电、暴雨、大风、高温、大雾、暴雪、冰雹气象灾害风险度相对较高,其它灾害风险度相对较低。

    (十一)气象灾害综合防御分区。根据我县气象灾害风险区划结果,将我县划分为以下六个气象灾害防御区。第一防御区为暴雨洪涝防御区,包括大虎山、四家子、新兴、大兴、常兴、段家、八道壕等乡镇,其中八道壕镇所属六个自然屯为地面塌陷灾害易发区。该防御区内有重点防洪工程和险工地段,该区域内有七个自动气象站、一个四要素加密自动站;第二防御区为大风、冰雹防御区,包括白厂门、八道壕、芳山镇、新立屯、薛屯、太和、英城子、小东、半拉门等乡镇,此区域内有九个自动气象站、其中三个是四要素自动气象站和三个人工影响天气作业点;第三防御区为大雾灾害防御区,包括102、小小线、鞍羊线经过的各个乡镇;第四防御区为干旱、雷电、高温灾害防御区,全县均为重点防御区域;第五防御区为雪灾防御区,包括设施农业和钢结构简易房;第六防御区为低温冷害防御区,包括设施农业和畜禽养殖业及果树区。

    四、气象灾害防御措施

    (一)非工程性措施

    1.防灾减灾指挥系统

    (1)县应急办突发应急平台建设。县应急办作为县政府的应急管理机构,应建立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平台,气象灾害应急系统应成为其重要部分。统一协调灾害应急管理工作,支撑应急预案实施,提高政府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能力。应急平台包括应急日常值守、预案管理、信息接入与整合、应急处置、指挥调度等功能。通过对各职能部门各自分立、互不相通的信息等资源进行整合,形成一个以应急办为中枢,面向各职能部门提供统一服务、综合应急的指挥系统,逐步建立“结构完整、功能全面、反应灵敏、运转高效”的突发公共事件应急体系,全面履行政府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职责。同时,应发挥气象部门现有的突发公共事件预警信息发布平台,加强和完善气象灾害预警中心建设,逐步构建气象灾害“数字预案”。

    (2)加强县防汛抗旱指挥系统建设。县政府设立防汛抗旱指挥机构,指挥机构办公室设在县水利局。指挥机构实行统一领导,分级负责,建有完善的监测设施,完备的防汛抗旱预案和洪涝、干旱灾害处置应急措施,并及时向县政府领导报告和传达省市“防指”的各项指令,按指令对有关防洪抗旱工程进行调度,联络、协调各成员单位和各乡镇抗洪抗旱抢险救灾等工作。各乡镇、村(社区)、企事业等基层单位,根据需要设立防汛抗旱办事机构,负责本行政区域或本单位的防汛抗旱和水利工程险情处置工作。

    (3)气象部门防灾减灾系统建设。冬季和夏季,我县容易出现低温寒潮、雨雪、雷击灾害。当监测到可能有重大灾情发生时,应及时成立气象灾害防御临时指挥部,临时指挥部办公地点设在县气象局。指挥机构要迅速反应,根据灾害应急预案,及时向有关单位布置防灾减灾工作。气象部门应逐步建立气象多灾种预警指挥中心,加强气象灾害防御管理,减少或避免因灾害带来的损失。

    2.气象灾害监测监控

    (1)建立气象综合监测网。组建5—10公里格距自动气象监测网,实现乡镇全覆盖;在大棚生产区和农业基地建多要素自动气象站。

    (2)建立远程监控系统。全县设立多个气象灾害实景视频远程监控系统,在气象灾害高风险区,建立加密视频实况监测点。在农业示范园区,开展农作物旱涝墒情监测,加强水文监测设施建设。

    (3)建设卫星和雷达信息接收处理系统。建设气象卫星信息接收处理系统。依托国家和辽宁省雷达观测网,建立我县雷达信息共享系统。

    (4)建立完善实时气象预警系统。建立中尺度气象自动站网气象资料实时处理平台,当雨量、风速、气温等要素达到警戒指标时,实现10分钟内自动报警。

    (5)建立气象灾害监测资料图形显示系统。实现气象监测、雷达探测、卫星遥感等资料在气象预警中心实时动态显示。

    3.气象灾害预测预警

    (1)开展精细化气象灾害预报服务。应用各种实时观测资料,对上级台站的预报进行小空间尺度的订正,提高气象灾害精细化预报警报质量,实行从灾害性天气预报向气象灾害预报的转变。

    (2)完善气象预报预警业务流程。完善我县短时预报、临近预报和警报的业务流程,实时发布灾害性天气和气象灾害的种类、强度、落区的警报,开展跨部门、跨地区气象灾害联防。

    (3)开拓预警信息发布和接收渠道。依托突发公共事件预警信息发布平台,推广手机短信、电话、农村有线广播直播系统,还有就是通过乡镇向各村传达。气象信息电子显示屏目前在开云手机官网入口·(中国)官方网站已有38块,其中乡镇有15块,设在各乡镇政府。开展乡镇“信息直通系统”服务,预警信息及时传递到村到户。

    4.气象灾害防御

    (1)暴雨洪涝灾害防御

    加强暴雨预报预警。做好暴雨的预报警报工作,根据暴雨预报及时做好暴雨来临前的各项防御措施。认真检查防洪工程,发现隐患,立即整改,城市地下排水系统要采取预排空措施,防止城市内涝。

    加强防洪工程建设。在洪涝高风险区,应提高水利设施的防御标准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降低暴雨洪涝灾害发生的风险性。对防洪工程开展综合治理,修筑堤防,整治河道,合理采取蓄、泄、滞、分等工程措施。

    加强农田排涝管理。做好大田作物和设施农业田间管理,加强农田排涝设施建设和维护,遇洪涝灾害及时做好排涝。

    加强水利工程巡查与监控。密切监视暴雨可能引发的气象次生灾害。

    (2)干旱防御

    加强干旱监测预报。重视干旱监测预报,开展土壤墒情监测,建立与旱灾相关的气象资料和灾情数据库,对我县干旱灾害高风险区,开展干旱预测,实现旱灾的监测预警服务。

    适时开展人工增雨。对将出现或已出现旱情的地区进行调查,开展干旱状况评估,指导适时开展人工增雨作业,合理开发利用空中云水资源,减少干旱损失,改善生态环境。

    推广节水灌溉技术。加强设施农业旱涝墒情专项服务,推广应用先进的喷灌、滴灌等节水灌溉技术,建设滴灌示范工程,提高水资源利用率。

    重视水利工程建设和抗旱提水工程。切实加强农田水利建设,在重视大型水利工程的同时,发展各类投资少、见效快的小型水利工程建设。

    加强防旱植被建设。对于干旱发生的高风险区,加大绿化力度,在交通主干道两侧建设“绿色长廊”,推进农村绿化建设,减少农田水分蒸发。因地制宜推广耐旱作物或树种的种植。

    (3)大风防御

    加强大风监测预报预警。气象部门应做好大风监测预报,当有大风、寒潮、强对流天气来临时,及时向社会公众发布大风预警信息和防御指引。

    加强大风灾害防御。在接收到大风预报或预警信息后,应根据防御指引,及时科学地加固棚架、临时搭建物、广告牌及现代农业设施,停止露天集体活动,停止高空户外作业。

    加强防风设施建设。永久性和临时建筑以及农业产业、农业设施等应根据大风灾害风险区划进行规划,加大对防风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大力推广果园、菜园、花卉、苗木等园区防风林带建设。

    (4)雷电防御

    加强防雷安全管理。建立防雷管理机制,制定农村防雷技术规范。各乡镇和有关单位应根据雷击风险等级,采取定期检测制度,发现雷击隐患及时整改,减少雷击灾害事故。

    加强科普教育宣传。加强雷电科普知识和防雷减灾法律法规宣传,实现雷电防护知识进村入户,提高群众防雷减灾意识,增强群众自我防护和救助能力,有效减轻雷电灾害损失。

    加强雷电监测与预警。按照“布局合理、信息共享、有效利用”的原则,规划和建设雷电监测网,提高雷电灾害预警和防御能力,及时发布、传播雷电预警信息,扩大预警信息覆盖面,提前做好预防措施。

    加强雷电技术服务。规范和加强防雷基础设施的建设。做好雷击风险评估、防雷装置设计技术性审查和防雷装置检测工作。建立防雷产品测试和检验技术服务体系,保证防雷产品的质量安全。

    加强雷击灾害调查分析。做好雷击灾害调查和鉴定工作,提供雷击灾害成因的技术性鉴定意见,为雷击灾害事故的处理及灾后整改与预防提供科学客观的法律依据。

    (5)冰雹防御

    提高冰雹监测和预报水平。加强气象雷达跟踪探测,开展冰雹等强对流天气预报技术研究,探索冰雹临近预报,进一步提高预报准确率。

    利用人工防雹技术。通过高炮、火箭作业,采用催化剂防雹法和火箭发射法,遏制雹胚成长,减轻冰雹危害。

    (6)高温防御

    加强高温预报预警。做好高温的监测和预报,通过多种渠道及时向群众发布高温报告以及防御对策。

    做好高温防御。根据气象台发布的高温预报,做好各种防暑准备,各相关部门应做好供电、供水、防暑医药用品和清凉饮料供应准备,并改善工作环境及休息条件。

    (7)雪灾防御

    加强大雪监测预报预警。做好降雪监测预报和预警信号的发布,遇有大到暴雪天气时应积极发挥气象协理员队伍作用进行降雪监测,为设施农业和各企事业单位开展雪压预报服务。

    强化雪灾应急联动。制定雪灾害专项应急预案,落实防雪灾应急工作。加强气象与建设、交通、电力、通信等部门的协作和联动,开展雪灾防御工作。

    做好敏感行业雪灾防御。县农业、林业、交通、电力等部门应根据预警信息、防御指引和应急预案加强和指导抗雪灾工作。做好农业设施、输电设施、钢构厂房的抗雪压标准化建设。

    (8)低温冰冻的防御

    做好低温冰冻预报预警。气象部门应做好低温冰冻、电线覆冰、道路结冰等预报服务,及时发布预警信息,提醒相关部门和公众按照防御指引做好防冻保暖措施。

    做好农作物防冻工作。县农业、林业等部门应加强指导各地经济作物和设施农业田间管理,积极采取科学防冻措施。选育抗冻抗寒良种,提高农作物抵御低温冰冻能力。

    加强电网低温冰冻防御。对电线覆冰高风险区,优化网络结构,提高建设标准,从源头上减少冰冻造成的损失。

    (9)大雾防御

    开展大雾天气预报服务。积极开展对大雾天气形成机理的研究,进一步提高大雾预报准确率,及时将预报预警信息传递给社会公众和相关部门。

    因地制宜制定应急预案。制定一套适合本地特点、行之有效的大雾应急预案,在连续出现大雾并可能对敏感行业造成影响时,有关部门应采取措施进行有效调度,避免或减轻因大雾造成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

    防止电网污闪。改进输电线网抗污强度标准,合理安排线网清扫周期,加强对雾滴附着瓷瓶的导电率研究及瓷瓶质量监测检查等,针对大雾天气增加特殊巡视,及时清理凝结污物。

    加强交通大雾防御。气象和交通部门应加强合作联动,建立高速公路大雾监测预警系统,开展大雾对交通影响的研究,遇大雾天气及时采取必要措施,减少因大雾引起的交通事故。

    (10)主要农作物气象灾害防御

    水果。暴雨、大风、冰雹对水果生长有较大影响。在建园时要规划建设好果园防风林带,园内要建立起良好的排灌系统,疏浚渠道迅速排出内涝积水,降低洪涝风险。合理布局树种品种结构,要尽量选择能避开大风多发期的品种。在果园区选择冰雹路径的上游合理布防防雹炮站,降低或减轻冰雹造成的灾害

    蔬菜。低温冻害、大风、高温等对大棚蔬菜生长影响较大。在蔬菜上和行间覆草(膜)或在棚内燃烧煤炉,增加棚内温度以降低低温冷害程度。加固大棚设施来抵御大风灾害。高温连晴时注意遮光降温和通风。

    花卉苗木。对花卉苗木影响较大的气象灾害主要是干旱。应采用喷滴灌等节水灌溉技术和地膜、作物秸秆、土杂肥等覆盖措施,抑制土壤水分蒸发。

    畜牧业。对畜牧业影响较大的气象灾害主要是低温和高温热浪及大风、暴雪。在低温期间,养殖棚舍应注意保暖,防止牲畜抵抗力下降而引发各类疾病;高温期间注意给养殖场地通风降温。

    (11)森林火灾防御

    开展森林火险等级预报。在冬春季节林火多发期,制作24小时森林火险等级预报,通过广播、短信、电视等多种渠道对外发布。高火险期间适时开展人工增雨。

    加强森林火险监测监控。建设森林灾害远程视频监控系统,建立监控中心和前端监控点。在森林防火特殊期,关注森林火险等级预报,安排人员24小时值班。

    加强森林消防宣传教育。积极组织开展森林防火宣传活动,广泛宣传森林消防法规、制度和防扑火知识,全面提高广大群众法治意识及安全意识。

    加强森林火险隐患整治。每年开展森林火险隐患整治月活动,对一般隐患落实巡查人员进行循环检查,对重点隐患落实专人看守。建立森林消防物资储备库,为扑救重特大森林火灾提供保障。

    加强森林防火督查指导。在森林火险高风险区和易发时间段,及时组织督查人员进行督查指导,加强火源管理,严控火种进林,减少火险隐患,最大限度遏制火灾发生。

    (二)工程性措施

    1. 防洪减灾方面

    大河防洪通过加固堤防、险工治理、砂基砂堤防渗处理、河滩地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等措施,使绕阳河河防洪标准县区段达到50年一遇,羊肠河防洪标准巩固已有的50年一遇,东沙河防洪标准达50年一遇,全部提高到与其回水相适应的10—20年一遇标准。农田防洪达到10年一遇,城镇防洪达到20年一遇标准。其他小河流根据国民经济的发展需要,防洪效益、保护对象重要程度等,将标准提高到10年一遇以上。

     2. 农村水利方面

    建设蓄水工程,主要有干沟蓄水,中小河蓄水,修建蓄水方塘等,同时要鼓励农田节水和多打深井。

    3.城市防洪工程

    要加大城区排水基础设施建设。县城内排水工程主要通过疏浚淤积井管、原有排水设施的更新改造等建设,增强城市排涝能力,保证城市排涝达到小时降雨40mm、日降雨200mm不成灾。

    4.人工影响天气工程

    受气候变化和环境影响,近年来我县高温、旱情发生频繁。为合理开发和利用空中水资源,缓解高温干旱,改善生态环境,县政府加大“人工影响天气”工程建设投入力度,加强对县人工影响天气办公室的领导,办公室设在县气象局,下设增雨作业指挥中心、天气监测中心,分别负责指挥管理天气监测预报和增雨作业。全县建立8个人工增雨作业基地,增设增雨火箭架,三台流动增雨火箭车,配备必要的增雨作业装备。

    5.防雷工程

    加强雷电探测、预警预报和防雷装置建设,覆盖率要求达100%。针对不同的建(构)筑物或场所,不同的信息系统及电子设备、电气设备,开展雷击风险评估,量身定制雷电防护方案与防雷措施。重视中小学和农村地区的防雷工作,规范和加强农村地区的防雷安全监督和检测工作。按计划推进农村防雷示范村和示范工程建设。

    6.应急避险工程

    各乡镇、行政村要根据当地实际,建立气象灾害应急避灾点,在醒目位置挂置县气象灾害应急领导小组办公室制发的“气象灾害应急避险安置点”标志。避险场所的容纳力应根据实际情况和需求确定,要求地势较高、交通便利、钢混结构、防雷设施检测合格、能抵御10级以上大风和30厘米以上积雪等重大灾害性天气的袭击,医疗救治、电力供应、救灾物资有保障。

    7.信息网络工程

    实施“农村气象防灾减灾”和“信息进村入户”两大工程,建立气象灾害监测资料实时传输网络。完善国家、省、市、县气象高速宽带网和气象会商系统。建立和完善气象部门的视频会商系统和信息直通系统。完善气象预警信息发布系统,建立基于GIS的气象灾害决策服务系统。完善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平台和防汛防旱指挥部信息网络工程建设。

    8. 应急保障工程

    加强应急保障工程建设,完善应急保障机制,配备气象应急车。当县内化工企业、石油液化汽站、加油站、油库等高危单位及交通干道等公共场所发生危险易燃易爆化学品、有毒气体泄漏扩散时,第一时间开展气象应急保障。充分利用公共突发事件应急平台,实施全程监测预警,提供跟踪气象服务,为应急处置、决策服务提供科学支撑。

    五、气象灾害防御管理

    (一)气象灾害防御管理组织体系

    1.组织机构。成立县气象灾害防御工作领导小组,负责气象灾害防御管理的日常工作。领导小组下设三个办公室,即气象灾害应急管理办公室、人工影响天气办公室、防雷减灾管理办公室。各乡镇、场区及县工业园区和高科技农业园区,按“五有”(有职能、有人员、有场所、有装备、有考核)标准组建气象信息工作站,明确分管领导,落实气象灾害防御任务。

    2.工作机制。建立健全“政府领导、部门联动、分级负责、全民参与”的气象灾害防御工作机制。加强领导和组织协调,层层落实“责任到人、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气象防灾减灾责任制。加强部门和镇、场、区分灾种专项气象灾害应急预案的编制和管理工作,并组织开展经常性的预案演练。健全“部门、乡镇、村”三级信息互动网络机制,完善气象灾害应急响应的管理、组织和协调机制,提高气象灾害应急处置能力。

    3.队伍建设。加强气象灾害防范应对专家队伍、应急救援队伍、气象协理员队伍和气象志愿者队伍建设。乡镇和有关部门应设置气象协理员职位,明确气象协理员任职条件和主要任务,在行政村(社区)设立气象信息员,在有关企事业单位、关键公共场所以及人口密集区建立气象志愿者队伍。不断优化完善协理员、信息员队伍培训和考核评价管理制度。

    (二)气象灾害防御制度

    1.风险评估制度。风险评估是对面临的气象灾害威胁、防御中存在的弱点、气象灾害造成的影响以及三者综合作用而带来风险的可能性进行评估。建立城乡规划、重大工程建设的气象灾害风险评估制度。建立相应的强制性建设标准,将气象灾害风险评估纳入城乡规划和工程建设项目行政审批内容。确保在规划编制和工程立项中充分考虑气象灾害的风险性,避免和减少气象灾害的影响。县气象局组织开展本辖区气象灾害风险评估,为县政府经济社会发展布局和编制气象灾害防御方案、应急预案提供依据。风险评估的主要任务是识别和确定面临的气象灾害风险,评估风险强度和概率以及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和影响程度,确定受影响地区承受风险的能力,确定风险消减和控制的优先程度与等级,推荐降低和消减风险的相关对策。

    2.部门联动制度。部门联动制度是全社会防灾减灾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加快减灾管理行政体系的完善,出台明确的部门联动相关规定与制度,提高各部门联动的执行意识和积极性。针对气象灾害、安全事故、公共卫生、社会治安等公共安全问题的划分,进一步完善政府与各部门在减灾工作中的职能与责权的划分,加强对突发公共事件预警信息发布平台的应用,做到分工协作,整体提高,强化信息与资源共享,加强联动处置,完善防灾减灾综合管理能力。

    3.应急准备认证制度。气象灾害应急准备工作认证,是对乡镇(开发区)、气象灾害重点防御单位、普通企事业单位、农业种养大户等的气象防灾减灾基础设施和组织体系进行评定,以此促进气象灾害应急准备工作的落实,提高气象灾害预警信息的接收、分发、应用能力和气象灾害的监测、报告、应对能力,从而确保重大气象灾害发生时,能够有效保护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为有效促进和提高基层单位的气象灾害应急准备工作和主动防御能力,推动全社会防灾减灾体系建设,县人民政府应颁布《开云手机官网入口·(中国)官方网站气象灾害应急准备工作认证管理办法》,出台《开云手机官网入口·(中国)官方网站气象灾害应急准备工作认证实施细则》,正式实施气象灾害应急准备认证制度。

    4.目击报告制度。目前,气象设施对气象灾害的监测能力虽然有了显著增强,但仍然存在许多监测缝隙,需要建立目击报告制度,使县气象局对正在发生或已经发生的气象灾害和灾情有及时详细的了解,为进一步的监测预警打下基础,从而提高气象灾害的防御能力。各乡镇气象工作站以及气象协理员、气象信息员应及时收集上报辖区内发生的灾害性天气、气象灾害、气象次生灾害及其它突发公共事件信息,并协助气象等部门工作人员进行灾害调查、评估与鉴定。鼓励社会公众第一时间向县气象局、乡镇气象工作站上报目击信息,对目击报告人员给予一定的奖励。

    5.气候可行性论证制度。为避免或减轻规划建设项目实施后可能受气象灾害、气候变化的影响,及其可能对局地气候产生的影响,依据国家《气候可行性论证管理办法》,建立气候可行性论证制度,开展规划与建设项目气候适宜性、风险性以及可能对局地气候产生影响的评估。编制气候可行性论证报告,并将气候可行性论证报告纳入规划或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的审查内容。

    (三)气象灾害应急处置

    1.组织方式。县政府是全县气象灾害应急管理工作行政领导机构,县气象灾害防御工作领导小组应急管理办公室和县气象局具体负责实施气象灾害应急工作和日常工作。

    2.应急流程。

    预警启动级别。按气象灾害的强度,气象灾害预警启动级别分为特别重大气象灾害预警(Ⅰ级)、重大气象灾害预警(Ⅱ级)、较大气象灾害预警(Ⅲ级)、一般气象灾害预警(Ⅳ级)四个等级。县气象局根据气象灾害监测、预报、预警信息及可能发生或已经发生的气象灾害情况,启动不同预警级别的应急响应,报送县政府和相关机构,并通知县气象灾害防御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和各乡镇、县工业园区、农业园区。

    应急响应机制。对于即将影响全县较大范围的气象灾害,县政府气象灾害防御指挥机构应立即召开气象灾害应急协调会议,做出响应部署。各成员单位按照各自职责,立即启动相应等级的气象灾害应急防御、救援、保障等行动,确保气象灾害应急预案有效实施,并及时报告县政府和灾害防御指挥机构,通报各成员单位。对于突发气象灾害,县气象局直接与受灾害影响区域的单位联系,启动相应的村镇、社区应急预案。

    信息报告和审查。各地出现气象灾害,单位和个人应立即向县气象局或气象灾害应急办报告。对收集到的气象灾害信息进行分析核查,及时提出处置建议,迅速报告县指挥机构。同时,要加强联防,做好防御工作。

    灾害先期处置。气象灾害发生后,事发地乡镇人民政府、县有关部门和责任单位应及时、主动、有效地进行处置,控制事态,并将事件和有关先期处置情况按规定上报县气象局和县政府应急管理办公室。

    应急终止。气象灾害应急结束后,由县气象局提出应急结束建议,报县气象灾害防御工作领导小组同意批准后实施。

    (四)气象灾害防御教育与培训

    1.气象科普宣传教育。积极推进开云手机官网入口·(中国)官方网站气象科普示范村创建,动员基层力量广泛开展气象科普工作。县、乡镇、村要制定气象科普工作长远计划和年度实施方案,并按方案组织实施,把气象科普工作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乡镇、部门要重视气象科普工作,乡镇、村要有科普工作分管领导,并有专人负责日常气象科普工作。科普示范村建有由气象信息员、气象科普宣传员、气象志愿者等组成的气象科普队伍,经常向群众宣传气象科普知识,每年结合农时季节,组织不少于两次面向村民的气象科普培训或科普宣传活动。

    2.气象灾害防御培训。实施“百村万户”气象灾害防御培训工程,广泛开展气象灾害防御知识宣传,增强人民群众气象灾害防御能力。加强对农民、中小学生的防灾减灾知识和防灾技能的宣传教育,将气象灾害防御知识列入中小学教育体系。把气象协理员、气象信息员的气象防灾减灾知识培训纳入行政学校培训体系,使培训常态化、规模化、系统化,为气象协理员队伍健康发展奠定坚实基础。定期组织气象灾害防御演练,提高公众灾害防御意识和正确使用气象信息及自救互救能力。

    六、气象灾害评估与恢复重建

    (一)气象灾害的调查评估

    1.气象灾害的调查。气象灾害发生后,以民政部门为主体,对气象灾害造成的损失进行全面调查,县水利、农业、林业、气象、国土、城建、交通、保险等部门按照各部门职责,共同参与调查,及时提供并交换水文灾害、重大农业灾害、重大森林火灾、环境灾害等信息。气象部门还应当重点调查分析灾害的成因。

    2.气象灾害的评估。县气象局应当开展气象灾害的预评估、灾中评估和灾后评估工作。

    灾前预评估。气象灾害出现之前,依据灾害风险区划和气象灾害预报,预评估气象灾害强度、影响区域、影响程度、影响行业,提出防御对策建议,为政府决策提供重要依据。

    灾中评估。对影响时间较长的气象灾害,如大风、冰雹、暴雨、雷电、洪涝等进行灾中评估。跟踪气象灾害的发展,快速反映灾情实况,预估灾害扩大损失和减灾效益。开展气象灾害实地调查,及时与民政、水利、农业、林业等部门交换、核对灾情信息,并按灾情直报规程报告上级气象主管机构和县政府。

    灾后评估。灾后对气象灾害成因、灾害影响以及监测预警、应急处置和减灾效益做出全面评估,编制气象灾害评估报告,为政府及时安排救灾物资、划拨救灾经费、科学规划和设计灾后重建工程等提供依据。在充分调查研究当前灾情并与历史灾情进行对比的基础上,不断修正完善气象灾害风险区划、应急预案和防御措施,更好地应用于防灾减灾工作。

    (二)救灾与恢复重建

    1.救灾。建立气象灾害防御的社会响应系统,由相关部门组织实施灾民救助安置和管理工作,确保受灾群众的基本生活保障。实施综合性减灾工程,修订灾后重建工程建设设计标准,包括受灾体损毁标准和修复标准、灾害损失评估标准、重建工程质量标准与技术规范、重建工作管理规范化标准等。完善灾害保险机制,发展各种形式的气象灾害保险,扩大灾害保险领域。

    2.恢复重建。灾后重建工作由传统的救灾安置型逐步转为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发展型。相关部门应对受灾情况、重建能力及可利用资源进行评估,制定灾后重建和恢复生产生活计划,报县政府批准后进行恢复重建。

    七、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充分认识气象灾害防御的重要性,把气象灾害防御作为当前的一项重要工作,放在突出位置。成立由县政府统一领导,县气象、水利、城建、安监等相关部门主要负责人参与的气象灾害防御指挥部,统一决策,统一开展气象防灾减灾工作。要紧紧围绕防灾减灾这个主题,把气象灾害防御培训作为一个基础性工作来抓,为加强气象灾害防御组织领导夯实思想基础和组织基础。

    (二)纳入发展规划

    坚持以“创平安开云手机官网入口·(中国)官方网站、建生态开云手机官网入口·(中国)官方网站、构和谐社会”为战略目标,在制订开云手机官网入口·(中国)官方网站社会经济发展规划大纲、县城总体规划时,把气象灾害防御工作纳入到总体规划之中,把气象事业发展纳入全县经济发展的中长期规划和年度计划。在规划和计划编制中,充分体现气象防灾减灾的作用和地位,明确气象事业发展的目标和重点,实现我县经济社会和气象防灾减灾的协调发展。

    (三)强化法规建设

    加强气象法制建设和气象行政管理。切实履行社会行政管理职能,创新管理方式,依法管理涉及气象防灾减灾领域的各项活动,不断提高气象灾害防御行政执法的能力和水平。加大对气象基础设施保护和对气象探测、公共气象信息传播、雷电灾害防御等活动监管的力度,确保气象法律、法规全面落实。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气象法制和气象科普宣传活动,让人民群众了解气象、认识气象、应用气象。

    (四)健全投入机制

    紧密围绕人民群众需求和经济发展需要,建立和完善气象灾害防御经费投入机制,进一步加大对气象灾害监测预警、信息发布、应急指挥、防灾减灾工程、基础科学研究等方面的投入。各乡镇以及县水利、气象、农业、国土资源、林业、建设、交通等相关部门应加大对工程建设的投入,每年安排年度投入预算,提前安排“十二五规划”项目投资计划,报县财政局和县发改局审核,并纳入县、乡两级财政以及经济社会发展计划。鼓励和引导企业、社会团体等对气象灾害防御经费的投入,多渠道筹集气象防灾减灾资金。充分发挥金融保险行业对灾害的救助、损失的转移分担和在恢复重建工作中的作用。

    (五)依托科技创新

    气象灾害防御工作要紧紧围绕我县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开发和利用气候资源能力,集中力量开展科研攻关,努力实现气象科技新的突破,增强全社会防御和减轻气象灾害能力,适应和减缓气候变化能力,为保持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提供有力支撑。加强气象科技创新,增加气象科技投入,加大对气象领域高新技术开发研究的支持,加快气象科技成果的应用和推广。

    (六)促进合作联动

    各部门、各乡镇应加强合作联动,建立长效合作机制,实现资源共享,特别是气象灾害监测、预警和灾情信息的实时共享,促进气象防灾减灾能力不断提高,利用交流合作契机,丰富防灾减灾内涵。加强合作,促进资源信息共享和人才的合理有序流动。建设高素质气象科技队伍,扩大气象科技国内外交流与合作,促进气象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为地方经济发展和防灾减灾提供强有力保障。

    (七)提高防灾意识

    加强气象灾害防御宣传,组织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气象灾害防御知识宣传培训活动。报纸、电视、广播等新闻媒体要牢牢抓住灾害防御的特殊性、针对性和实效性,加强典型宣传,切实提高全民防灾意识。加强气象协理员和气象信息员队伍建设,做到乡镇有气象协理员,部门有气象联络员,行政村有气象信息员,负责气象灾害预警信息的接收传播以及灾情收集与上报、气象科普宣传等,协助当地政府和有关部门做好气象防灾减灾工作。

    八、附  则

    1.本《规划》由开云手机官网入口·(中国)官方网站批准实施;

    2.本《规划》由开云手机官网入口·(中国)官方网站气象局负责解释;

    3.本《规划》自批准之日起生效。